• patent@sz-patent.com
  • +86 755 33226228

《华展之家》精选

为什么学历史

为什么学历史

2023-07-13

      平日里,忙忙碌碌的,不停飞来飞去,很多事情想做而没有去做,总是拿“忙碌”给自己找借口,往往忽略了很多生命中美好的东西。

      上周五,找了空闲,去看了看我的高中历史老师。从初中开始,就偏爱历史多一点;也或许是因为历史是我高中唯一拿得出的学科了,和他自然也亲近一些。他说,谢谢我惦记着他。其实,我明白,我看不看他,于他的生活没有影响,而于我,反而找到了一种“心安”。

      和老师每次闲聊,时时都能感受老师对于历史教学的无奈。从二十多年前,我高考的时候,“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名言,已经“流行”至今。老师并不是懊恼大家都不选“历史”,只是很遗憾学生们对历史学习的忽视和误解。

      公司的读书月,我这次不写“鸡汤”了,毕竟喝多了有毒,我就结合吕思勉大师的《中国历史常识》聊聊我对学习历史的看法吧。

      何为“历史”?书中绪论,“历史是前车之鉴。什么叫做前车之鉴?希人所为所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

      个人认为学习历史一共有三个作用,而第一个作用是“启发思考”。

      在魏晋名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云,“近朱者赤”。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一个人,除了需要自己的努力以外,还可以通过接近有智慧的人,通过和他们的交流,让自己得到另一种成长。但能不能遇见有智慧的人,他愿不愿和你交友,能认识到多深,这都不是我们能够掌握的事。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书,读有智慧的书。书,就摆在那里,得到还是容易的。读书的目的,就是希望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我们的思考。

      吕思浩老师有个比方, “历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功用就是磨利我们脑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只有刀才可以。” 所以,只是单纯的背诵历史知识是没有用的,我们只有从历史中学到古人的智慧才是有用的。

      《中国历史常识》中,吕思勉大师也有相同的表述:“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防范,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

      虽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单纯的、肤浅的记住古代的历史,刻舟求剑,以为就能解决今日之问题,那我们注定是要失败的。这不是历史的问题,是我们用错了“历史”。

      为什么读历史没有用,因为你本来就不应该以“有用”的方法来读历史。

      学历史的第二个作用就是教会我们“与时俱进”。

      学习历史,能够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的来评价人和看待我们所处的社会,这也就是古代,上至皇帝,下至文人都会把历史当成是必备教育的原因。书中说“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 “然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亦是如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日本?”

      历史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人们很容易下意识地用忠奸、好坏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但是真实历史绝对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人在历史当口的选择,也是由他所处的位置决定的。秦始皇,向来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评价是片面的。他是一个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很多政策影响至今。但是很多我们现在看来的美好,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就显得行之过急,过于激进了。统一虽然是势在必行,然而人民的见解,总是落后的。因此,反抗声此起彼伏,秦朝也仅仅历二代而亡。如果能透过历史的迷雾去深究人物的处境和心理或许能发现历史人物内心的挣扎,或者假如我就是当时的这个人,说不定我也会做出相同的事情。

      如今的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对于社会现状,很多人时常会有困惑,甚至会有一些不自信,“为啥中国和欧美走的不一样”?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历史文明绵延至今,是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历史文明,体现在活生生的当下,闪耀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上。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分分合合的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在经历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程。正是基于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历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是历史选了我们的现在,也终将影响我们的未来。只有正确地了解历史,读懂历史,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今天,才能更加自信的走向未来。

      历史的第三个功用,就是“传承文化,感动人心”。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创造物,是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她就是历史中形成,并最终传承下来的,也是最打动人心的东西。因为有了文化的传承,才有中国历史的延续。


      从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吼中,我们可以找到平凡人,打破常规的决心和抱负。我也时常以此来鼓励公司的销售,自信、勇敢的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因为这个社会,除了拼爹拼学历,更可以拼自己。

      舜因讲究孝道得到尧的帝位禅让,也因讲孝道才能治理好天下。《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 亦若是!”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舜帝,但是舜能做到的孝顺,就是我们能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继而,将这种“孝”扩展到对我们身边人的“爱”,我们的世界也必将变得更美好。

      鸦片战争中,立主禁烟的林则徐,被远贬新疆,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仍然在边疆苦心经营,造福百姓,整顿边防;而为了解放新疆,在前往前线的哈密之前,晚晴名臣左宗棠抬棺上了战场。西征军在左宗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鼓舞下,士气更盛,虽然最后清政府无能,但是还是在一定程度保住了大清帝国的领土完整。而如今,中国尚未统一,欧美针对中国的“虎狼之心”日盛。古人在当时落后挨打的时候,尚有如此决心,今时今日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国家,不去奋斗,不去坚定维护祖国的统一呢?

      历史,永远是想要追求真实的,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历史的研究是不可避免地与研究者所处的当代环境相联系的。但是,古人的智慧是永恒的。只有这种“智慧”,才真的有生命力,才能传承,才是我们应该活用的宝贵资产。

      正如老师所说,他并不反对学生“学好数理化”,只是希望学生也能够重视历史。今年我已毕业 21 年,对此更是有深刻体会。人生不止“数理化”,学历史,或许不能帮你现在考高分,但在你漫漫人生路上,一定会是有益的补充的。一颗善良的内心,一个会思考的脑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或许才是人生路上最宝贵的品质和财富,会让你受用终生的。








厦门分公司 刘斌雄